欢迎来到园艺星球(共享文库)! | 帮助中心 分享价值,成长自我!
园艺星球(共享文库)
换一换
首页 园艺星球(共享文库)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甘蔗2012.doc

  • 资源ID:9901       资源大小:3.51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权限:游客/注册会员/VIP会员    下载费用:0金币 【人民币0元】
快捷注册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0金币 【人民币0元】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甘蔗2012.doc

GB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测试指南 甘蔗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ity and stability Sugarcane (Saccharum L.) (TG/186/1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ity and stability Sugarcane NEQ)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实施 施 --发布 NY/T 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ICS 65.020.20 B 05 1 NY/T 201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符号1 5 繁殖材料的要求2 6 测试方法2 7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结果的判定2 8 性状表3 9分组性状3 10技术问卷3 附录A 甘蔗性状表4 附录B 甘蔗性状的解释9 附录C 甘蔗技术问卷格式15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指南“TG/186/1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ity and stability Sugarcane(Saccharum L.)” 本标准对应于UPOV指南TG/186/1,本标准与TG/186/1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与UPOV指南TG/186/1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主要差异如下 增加了“植株分蘖期株型”、“植株气根数量”、“植株茎的均匀度”、“节间条纹”、“芽翼相对位置”、“节芽翼形状” 、“叶叶鞘花青甙显色强度”、“叶肥厚带形状”共8个性状。 删除了“植株秋笋数量”、 “节芽宽度” 、“节芽毛位置”、“叶鞘毛群分布”、“叶鞘叶舌宽度”、“ 叶鞘叶舌毛长度”、“ 叶鞘叶舌毛密度”、“ 叶鞘外叶耳大小”、“茎顶部颜色”、“茎顶部蜡粉”共10个性状。 调整了“植株生长习性”、“节间蜡粉带”、“节间蜡粉”、“节芽突起”、“节芽基与叶痕的相对位置”、“叶叶鞘57号毛群数量”和“叶叶鞘57号毛群长度”共7个性状的表达状态。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植物新品种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谭中文、梁计南、罗明珠、李奇伟、邓海华、谭步清、任永浩 1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甘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蔗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的技术要求和测试结果判定的一般原则。 本标准适用所有用营养器官繁殖的甘蔗属(Saccharum L.)的杂交种,也适合其与近缘植物杂交育成的杂交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557.1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19557.1 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群体测量 Single measurement of a group of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 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测量,获得一个群体记录。 3.2 个体测量 Measurement of a number of individual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 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逐个测量,获得一组个体记录。 3.3 群体目测 Visual assessment by a single observation of a group of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 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目测,获得一个群体记录。 3.4 个体目测 Visual assessment by observation of individual plants or parts of plants 对一批植株或植株的某器官或部位进行逐个目测,获得一组个体记录。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MG群体测量 MS个体测量 VG群体目测 VS个体目测 QL质量性状 QN数量性状 PQ假质量性状 *标注性状为UPOV用于统一品种描述所需要的重要性状,除非受环境条件限制性状的表达状态无法测试,所有UPOV成员都应使用这些性状。 a e标注内容在附录B的B.2中进行了解释。 标注内容在附录B的B.3中进行了解释。 5 繁殖材料的要求 5.1 提交的繁殖材料最少应有100个蔗茎中上部的成熟芽种苗,所提供的种苗的发芽能力良好,无感染任何检疫性病虫害,且未受病虫侵害。 5.2 提交的繁殖材料一般不进行任何可能影响品种性状正常表达的处理。如果处理过,应提供处理的详细说明。 5.3 提交的繁殖材料应符合中国植物检疫的有关规定。 6 测试方法 6.1 测试周期 测试的周期为一个新植蔗生长周期。 6.2 测试地点 测试通常安排能够充分表达性状的地点进行。 6.3 田间试验 6.3.1试验设计 田间测试环境条件应保证测试材料的正常生长发育。行距100 cm,每100 cm行长种10个芽,每个测试样本总数至少有来自于不同蔗芽的30个蔗株,共设两次重复。 6.3.2田间管理 可按当地大田生产管理方式进行。 6.4 性状观测 6.4.1观测时期 性状观测应按照附录A表A.1和表A.2列出的生育阶段进行。生育阶段描述见附录B表B.1。 6.4.2观测方法 性状观测应按照附录A表A.1和表A.2规定的观测方法VG、VS、MG、MS进行。部分性状观测方法见附录B的B.2和B.3。 6.4.3观测数量 除非另有说明,个体测量性状MS时植株取样数量为24株,个体目测性状VS时植株取样数量为6株。在观测植株的器官或部位时,每个植株取样数量应为1~2个。群体观测性状VG、MG应观测整个小区或规定大小的混合样本。 6.5 附加测试 必要时,可选用附录A表A.2中的性状或本指南未列出的性状进行附加测试。 7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结果的判定 7.1 总体原则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判定按照GB/T 19557.1确定的原则进行。 7.2 特异性的判定 申请品种应明显区别于所有已知品种。在测试中,当申请品种至少在一个性状上与近似品种具有明显且可重现的差异时,即可判定申请品种具备特异性。 7.3 一致性的判定 对于测试品种,采用1的群体标准和95的接受概率。在要求样本数为6条蔗株的测试性状中,允许有异型株1株;在要求样本数为24条蔗株测试性状中,允许有异型株1株。 7.4 稳定性的判定 如果一个品种具备一致性,则可认为该品种具备稳定性。一般不对稳定性进行测试。如有必要,可以提供另一批种苗种植,与之前提交的种苗性状进行比较。 8 性状表 根据测试需要,将性状分为基本性状和选测性状,基本性状是测试中必须使用的性状。甘蔗基本性状见附录A表A.1,甘蔗可以选择测试的性状见附录A表A.2。 8.1 概述 性状表列出了性状名称、表达类型、表达状态及相应的代码和标准品种、观测时期和方法等内容。 8.2 表达类型 根据性状表达方式,将性状分为质量性状、假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三种类型。 8.3 表达状态和相应代码 8.3.1 每个性状划分为一系列表达状态,以便于定义性状和规范描述;每个表达状态赋予一个相应的数字代码,以便于数据记录、处理和品种描述的建立与交流。 8.3.2 对于质量性状和假质量性状,所有的表达状态都应当在测试指南中列出;对于数量性状,为了缩小性状表的长度,偶数代码的表达状态可以不列出,偶数代码的表达状态可描述为前一个表达状态到后一个表达状态的形式。 8.4 标准品种 性状表中列出了部分性状有关表达状态可参考的标准品种,以助于确定相关性状的不同表达状态和校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差异。 9 分组性状 本文件中,品种分组性状如下 (1)节间颜色(曝光)(表A.1中性状11) (2)节间颜色(未曝光)(表A.1中性状12) (3)节芽形状(芽翼除外)(表A.1中性状22) 10 技术问卷 申请人应按附录C格式填写甘蔗技术问卷。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甘蔗性状表 A.1甘蔗基本性状见表A.1。 表A.1 甘蔗基本性状表 序号 性状 观测时期和方法 表达状态 标准品种 代码 1 植株分蘖期株型 QN 01 VG 直立 中 斜生 新台糖16号 粤糖71-210 粤糖59-264 1 2 3 2 植株分蘖习性 QN 01 VG 弱 中 强 粤糖57-423 新台糖22号 粤糖71-210 3 5 7 3 植株叶冠层 QN 04 VG 直立 中间 披垂 Co331 粤糖71-210 选三 1 2 3 4 植株叶冠层绿色程度 QN 02 VG 浅 中 深 F134 新台糖16号 粤糖63-237 1 2 3 5 植株气根数量 QN 05 VG 无或少 中 多 新台糖22号 粤糖71-210 选三 1 3 5 6 植株株高 QN 05 MS 矮 中 高 粤糖93-159 Q75 粤糖79-177 3 5 7 7 节间长度 QN a 05 MS 短 中 长 粤糖54-143 粤农76-169 新台糖22号 1 3 5 8 *节间直径 QN a 05 MS 小 中 大 Co331 新台糖16号 粤糖57-423 1 3 5 9 *节间形状 PQ a 04或05 VS 圆筒形 腰鼓形 细腰形 圆锥形 倒圆锥形 弯曲形 华南56-12 粤糖57-423 粤农76-169 新台糖10号 Q88 1 2 3 4 5 6 10 节间横切面形状 PQ a 05 VS 圆形 椭圆形 粤糖57-423 POJ2878 1 2 11 *节间颜色(未曝光) PQ 04或05 VS 黄绿色 黄色 红色 红紫色 新台糖1号 选三 粤糖54-143 粤糖71-210 1 2 3 4 12 *节间颜色(曝光) PQ 04或05 VS 黄绿色 绿色 灰紫色 紫色 新台糖10号 Q 75 粤糖71-210 粤糖57-423 1 2 3 4 13 节间条纹 QL 04 VG 无 有 粤糖辐90-15 1 9 表A.1续 序号 性状 观测时期和方法 表达状态 标准品种 代码 14 节间生长裂缝 QN c 04或05 VG 无或极少 少 多 华南56-12 粤糖63-237 粤糖71-210 1 3 5 15 *节间Z字形排列 PQ 04或05 VS 弱 中 强 粤糖54-143 粤糖63-237 1 2 3 16 节间蜡粉带 QL 05 VG 不明显 明显 粤糖63-237 桂糖1号 1 9 17 节间蜡粉 QN 05 VG 无或少 中 多 粤糖54-143 新台糖10号 粤糖57-423 1 2 3 18 节根带宽度 QN a 04或05 VS 窄 中 宽 粤糖54-143 粤糖63-237 粤糖71-210 1 2 3 19 节根带颜色 PQ 04或05 VS 黄绿色 绿色 灰紫色 红紫色 新台糖10号 赣14 粤糖71-210 粤糖57-423 1 2 3 4 20 节生长带颜色 PQ 04或05 VS 黄绿色 绿色 灰橙色 华南56-12 桂糖1号 粤糖54-143 1 2 3 21 节生长带通过芽顶部的形状 PQ 04或05 VS 凸 平 凹 Q88 3 华南56-12 粤糖54-14 1 2 3 22 *节芽形状(芽翼除外) PQ b 04或05 VS 三角形 椭圆形 倒卵圆形 五角形 菱形 圆形 卵圆形 长方形 鸟嘴形 粤糖65-157 选三 POJ2878 F134 粤糖54-143 粤糖57-423 粤糖71-210 1 2 3 4 5 6 7 8 9 23 节芽突起 QN b 04或05 VS 不明显 中 明显 粤糖57-423 Co331 1 2 3 24 节芽沟深度 QN c 04或05 VS 无或极浅 浅 中 深 新台糖22号 粤糖79-177 Q88 F172 1 2 3 4 25 节芽沟长度 QN c 04或05 VS 短 中 长 新台糖16号 Co331 粤农76-169 1 3 5 26 *节芽尖与生长带的相对位置 QL b 04或05 VS 未达生长带 到达生长带 超过生长带 粤糖63-237 粤糖71-210 华南56-12 1 2 3 27 *节芽基与叶痕的相对位置 QL b 04或05 VS 陷入叶痕 与叶痕相平 与叶痕分离 粤糖63-237 新台糖22号 F134 1 2 3 表A.1续 序号 性状 观测时期和方法 表达状态 标准品种 代码 28 节芽尖10号毛群 QL b 04或05 VS 无 有 F134 华南56-12 1 9 29 节芽翼相对位置 QL b 04或05 VS 下缘在芽1/2以上处 下缘达芽1/2处 下缘在芽1/2以下处 粤糖57-423 新台糖22号 粤农76-169 1 2 3 30 节芽翼形状 PQ b 03 VS 弧形帽状 尖形帽状 帽状两边有突出物 八字形 粤糖57-423 华南56-12 桂糖1号,新台糖16号 新台糖10号 1 2 3 4 31 节芽翼宽度 QN b 04或05 VS 窄 中 宽 粤糖57-423 粤糖71-210 新台糖22号 1 2 3 32 *叶叶鞘包茎程度 QN 04或05 VG 紧 中 松 F134 新台糖22号 粤糖71-210 1 3 5 33 叶叶鞘57号毛群数量 QN d 04 VS 无或极少 少 中 多 粤糖71-210 新台糖22号 粤糖57-423 华南56-12 1 3 5 7 34 叶叶鞘57号毛群长度 QN d 04 VS 短 中 长 粤糖63-237 粤糖57-423 1 2 3 35 叶叶鞘花青甙显色强度 QN d 02 VG 无或极弱 弱 中 强 极强 选三 粤糖93-159 桂糖11号 F172 粤糖95-354 1 2 3 4 5 36 叶叶舌形状 PQ 04 VS 带形 三角形 新月形 弓形 不对称深斜形 不对称平形 粤糖81-3254 粤糖54-143 新台糖1号 1 2 3 4 5 6 37 叶内叶耳形状 PQ e 04 VS 过渡形 三角形 齿形 钩形 倒钩形 披针形 镰刀形 Co331 选三 新台糖22号 粤糖54-143 1 2 3 4 5 6 7 38 叶内叶耳大小 QN e 04 VS 小 中 大 粤糖57-423 粤糖54-143 1 2 3 表A.1续 序号 性状 观测时期和方法 表达状态 标准品种 代码 39 叶外叶耳形状 PQ e 04 VS 过渡形 三角形 齿形 钩形 倒钩形 披针形 镰刀形 1 2 3 4 5 6 7 40 叶肥厚带形状 PQ 04 VS 舌形 长方形 三角形 长三角形 新台糖1号 桂糖11号 粤糖79-177 F177 1 2 3 4 41 *叶肥厚带颜色 PQ d 04 VS 灰绿色 黄绿色 绿色 灰橙色 紫红色 CP65-357 粤糖71-210 赣蔗8号 粤糖79-177 新台糖16号 1 2 3 4 5 42 叶叶片弯曲度 QL 04 VG 挺直 叶尖弯曲 拱形 叶基部弯曲 粤糖63-237 粤糖71-210 桂糖11号 1 2 3 4 43 叶叶片长度 QN e 04 MS 短 中 长 粤糖57/423 粤糖63/237 粤糖93/159 1 3 5 44 *叶叶片中部宽度 QN e 04 MS 窄 中 宽 赣蔗14号 新台糖16号 粤糖57-423 1 3 5 45 叶叶片中脉宽度 QN e 04 MS 窄 中 宽 POJ2878 新台糖16号 粤糖71-210 1 2 3 46 叶叶缘锯齿 QL e 04 VS 无 有 粤糖71-210 1 9 A.2甘蔗选测性状见表A.2。 表A.2 甘蔗选测性状表 序号 性状 观测时期和方法 表达状态 标准品种 代码 47 植株茎的均匀度 QL 05 VG 上小下大 上下一致 上大下小 新台糖22号 粤糖54-143 粤糖71-210 1 2 3 48 节间外表面 QN c 05 VS 平滑 中等 粗糙 粤糖54-143 粤糖71-210 粤糖63-237 1 2 3 49 叶叶鞘长度 QN d 04 MS 短 中 长 粤糖57-423 粤糖95-354 粤糖71-210 3 5 7 50 叶叶片宽/叶脉宽 QN 04 低 中 高 粤糖71-210 华南56-12 桂糖11号 1 3 5 表A.2续 序号 性状 观测时期和方法 表达状态 标准品种 代码 51 茎顶端长度 QN 05 MS 短 中 长 粤糖57-423 F134 Co331 1 3 5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甘蔗性状表的解释 B.1 甘蔗生育阶段 见表B.1 表 B.1 甘蔗生育阶段表 生育阶段代码 描述 01 分蘖后期 02 伸长初期 03 伸长盛期 04 伸长后期 05 工艺成熟期 B.2 涉及多个性状的解释 a 观测部位为蔗茎中部最长节间。 b 观测对象为植株最低绿叶叶鞘包被节的侧芽。 c 观测部位为成熟茎中下部节间。 d 观测对象为植株最低绿叶。 e 观测对象为5叶。 B.3 涉及单个性状的解释 性状分级和图中代码见表A.1。 性状1 植株分蘖期株型 随机观察6个蔗丛,见图B.1。 直立 1 中 2 斜生 3 图B.1 植株分蘖期株型 性状2 植株分蘖习性 随机观察6个蔗丛。 性状6 植株株高 地面至最高可见肥厚带的长度,见图B.2。 图B.2 株高示意图 性状7 节间长度 在节间芽侧从生长带上缘至叶痕下缘的长度,见图B.3。 图B.3 节和节间有关性状 性状8 节间直径 节间中部的芽侧直径,见图B.3。 性状9 节间形状,见图B.4。 圆筒形 1 腰鼓形 2 细腰形 3 圆锥形 4 倒圆锥形 5 弯曲形 6 图B.4 节间形状 性状10 节间横切面形状 节间中部的横切面形状,见图B.5。 圆形 1 椭圆形 2 图B.5 节间横切面形状 性状11 节间颜色(未曝光) 观测1个叶鞘完全包被的成熟节间,除去蜡粉后目测。 性状12 节间颜色(曝光) 观测成熟蔗茎中上部剥叶曝光10个晴天的1个节间,除去蜡粉后目测。 性状14 节间生长裂缝,见图B.3。 性状15 节间Z字形排列,见图B.6。 弱 1 中 2 强 3 图B.6 节间Z字形排列 性状16 节间蜡粉带 观察蔗茎最低绿叶叶鞘包被的节间,见图B.7。 图B.7 甘蔗节和节间构成部分的名称 性状17 节间蜡粉 观察蔗茎最低绿叶叶鞘包被的节间,见图B.7。 性状19 节根带颜色 观测蔗茎中上部曝光10个晴天的根带,见图B.7。 性状20 节生长带颜色 观测蔗茎中上部曝光10个晴天的生长带,见图B.7。 性状21 节生长带通过芽顶部的形状 观察部位为蔗茎中部的节,见图B.8。 凸 1 平 2 凹 3 图B.8 节生长带通过芽顶部的形状 性状22 节芽形状(芽翼除外),见图B.9。 三角形 1 椭圆形 2 倒卵圆形 3 五角形 4 菱形 5 圆形 6 卵圆形 7 长方形 8 鸟嘴形 9 图B.9 节芽形状 性状26 节芽尖与生长带的相对位置,见图B.10。 未达生长带 1 到达生长带 2 超过生长带 3 图B.10 节芽尖与生长带的相对位置 性状27 节芽基与叶痕的相对位置,见图B.11。 陷入叶痕 1 与叶痕相平 2 与叶痕分离 3 图B.11 节芽基与叶痕的相对位置 性状28 节芽尖10号毛群,见图B.12。 无 1 有 9 图B.12 节芽尖10号毛群 性状30 节芽翼形状,见图B.13。 弧形帽状 1 尖形帽状 2 帽状两边有突出物 3 八字形 4 图B.13 节芽翼形状 性状32 叶 叶鞘包茎程度 观察部位为茎部最低3片开始衰老叶的叶鞘。 性状33 叶叶鞘57号毛群数量,见图B.14。 图B.14 甘蔗叶的相关性状 性状34 叶 叶鞘57号毛群长度,见图B.14。 性状35 叶叶鞘花青甙显色强度 曝光10个晴天后观察。 性状36 叶叶舌形状 观察1叶叶舌,见图B.15。 带形 1 三角形 2 新月形 3 弓形 4 不对称深斜形 5 不对称平形 6 图B.15 叶叶舌形状 性状37 叶内叶耳形状,见图B.16。 过渡形 1 三角形 2 齿形 3 钩形 4 倒钩形 5 披针形 6 镰刀形 7 图B.16 叶内叶耳形状 性状40 叶肥厚带形状 观察成熟叶的肥厚带,见图B.17。 舌形 1 长方形 2 三角形 3 长三角形 4 图B.17 叶肥厚带形状 性状42 叶叶片弯曲度 观察1叶,见图B.18。 直挺 1 叶尖部弯曲 2 拱形 3 叶基部弯曲 4 图B.18 叶叶片弯曲度 性状43 叶叶片长度 从叶环至叶尖的长度。 性状44 叶 叶片中部宽度 叶片最宽处的宽度。 性状45 叶 叶片中脉宽度 叶片最宽处叶脉的宽度。 性状46 叶叶缘锯齿 叶缘中部。 性状50 叶叶片宽/叶脉宽 计算叶片中部宽度与叶片中脉宽度的比值。 性状51 茎顶端长度 从1叶肥厚带至4叶叶痕之间的长度。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甘蔗技术问卷格式 甘蔗技术问卷 申请号 申请日 [由审批机关填写] 申请人或代理机构签章 1.品种暂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植物学分类 拉丁名 中文名 3.品种来源 3.1 杂交育成的品种(已知亲本的品种标明亲本品种名称;如果亲本不知或不详,也要注明)[ ] 3.2 其他方法选育的品种(说明来源) [ ] 3.3.适宜种植区域 4.申请品种的具有代表性彩色照片 {品种照片粘贴处} 如果照片较多,可另附页提供 5.其它有助于辨别申请品种的信息 如甘蔗蔗糖分、甘蔗纤维分、抗性等,请提供详细资料 6.品种种植或测试是否需要特殊条件 是[ ] 否[ ] 如果回答是,请提供详细资料 7.品种繁殖材料保存是否需要特殊条件 是[ ] 否[ ] 如果回答是,请提供详细资料 8.申请品种需要指出的性状在最合适的代码后打√,若有测量值,请填写 表C.1申请品种需要指出的性状 序号 性 状 表达状态 代 码 测量值 8.1 植株分蘖期株型(性状1) 松散 中 密集 1[ ] 2[ ] 3[ ] 8.2 植株分蘖习性(性状2 极弱 极弱到弱 弱 弱到中 中 中到强 强 强到极强 极强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8.3 节间直径性状8 小 小到中 中 中到大 大 1[ ] 2[ ] 3[ ] 4[ ] 5[ ] 8.4 节间形状性状9 圆筒形 腰鼓形 细腰形 圆锥形 倒圆锥形 弯曲形 1[ ] 2[ ] 3[ ] 4[ ] 5[ ] 6[ ] 8.5 节间颜色(未曝光)(性状11) 黄绿色 黄色 红色 红紫色 1[ ] 2[ ] 3[ ] 4[ ] 8.6 节间颜色(曝光)性状12 黄绿色 绿色 灰紫色 紫色 1[ ] 2[ ] 3[ ] 4[ ] 8.7 节芽形状(芽翼除外)(性状22) 三角形 椭圆形 倒卵圆形 五角形 菱形 圆形 卵圆形 长方形 鸟嘴形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8.8 节芽尖与生长带的相对位置 性状26 未达生长带 到达生长带 超过生长带 1[ ] 2[ ] 3[ ] 8.9 节芽基与叶痕的相对位置 性状27 陷入叶痕 与叶痕相平 与叶痕分离 1[ ] 2[ ] 3[ ] 8.10 叶叶鞘包茎程度性状32 紧 紧到中 中 中到松 松 1[ ] 2[ ] 3[ ] 4[ ] 5[ ] 17

注意事项

本文(甘蔗2012.doc)为本站会员(周军)主动上传,园艺星球(共享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园艺星球(共享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cngreenhouse.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固源瑞禾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8-2020 华科资源|Richland Sources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0905014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994号


 

 

 

收起
展开